赤潮的發生不僅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,其產生的赤潮毒素還會通過食物鏈傳遞,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。因此赤潮監測是至關重要的,赤潮監測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,為海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。
赤潮監測-海洋環境監測
赤潮監測方法
1、常規監測
以監測赤潮發生及發展動向為目標,在潛在赤潮發生水域按常規方法對海區水化學、生物、水文和氣象等參數實施監測。常規監測宜每月 1 至 2 次,側重于污染源附近區域、海水養殖區、海水浴場等重點海域,旨在了解調查海區浮游生物(主要是赤潮生物)的種類和數量的時空分布狀況。
2、應急監測
對于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赤潮進行現場取樣及實時檢測、分析和處置。包括確定赤潮的發生范圍、赤潮生物的種類與數量分布、赤潮毒素的初步檢定以及提出應急處理意見和方法等,以便及時采取措施,降低赤潮危害。
3、跟蹤監測
對已形成的赤潮全過程進行跟蹤、取樣、分析,目的是了解赤潮生物的發生、發展和漂移情況以及赤潮毒素的分布與變化狀況。跟蹤監測宜每天 1 次或更多,確保全面掌握赤潮的動態變化。
赤潮監測項目
在具體的監測項目中,涵蓋了多個方面。
觀測項目包括赤潮位置與范圍(采用船舶、航空 GPS 定位,衛星定位)、可視性采樣(現場錄像、攝像)、色、味、嗅、漂浮物(目視及感官)等;
水文氣象要素有海表水溫、水色、透明度、鹽度、海況、海流流速和流向、日照、光衰減率、風速、風向、氣溫、氣壓、天氣現象、雨量、河流徑流量等,各有對應的分析方法和引用標準;
生物學要素涉及浮游植物(赤潮藻類)、底棲微藻(赤潮藻類)、其他赤潮生物、底泥孢囊、浮游動物、底棲生物、葉綠素 a、異養細菌總數等,采用個體計數法、孵化培養法等多種方法進行檢測;
水化學要素包含 pH、鹽度、溶解氧、活性磷酸鹽、活性硅酸鹽、亞硝酸鹽 - 氮、硝酸鹽 - 氮、氨 - 氮、油類、鐵、錳等,運用現場快速測定儀法、分光光度法等進行分析。
赤潮監測標準
根據赤潮的危害程度,我國建立了分級響應系統。
三級響應:在我國管轄海域發生的赤潮,尤其在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區、旅游區等重點海域,出現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產品或接觸到赤潮海水,出現身體不適的病例報告(多于 10 個);赤潮毒素超出警戒標準 1 倍以上;赤潮面積超過 1000 km? 等情況之一時啟動。
二級響應:當身體不適病例報告多于 30 個;赤潮毒素超出警戒標準 5 倍以上;赤潮面積超過 2000 km? 等情況出現時啟動。
一級響應:若出現身體不適病例報告多于 50 個或出現死亡病例;赤潮毒素超出警戒標準 10 倍以上;赤潮面積超過 3000 km? 等情況,則啟動一級響應。
赤潮監測設計
監測方案設計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原則,包括根據水產養殖、漁業、生態系統保護需求界定保護對象及目標;考慮監測海域生態環境特征;搜集歷史資料和環境變化特征;與環境監測計劃協調;確保監測體系高效便于協調;符合經濟效能原則等。
監測方案的結構內容也十分豐富,包含監測信息要求、采樣方案設計前期準備、監測站位布設、采樣層次、監測時段與頻率、監測參數選定、監測方法與技術規范化、信息加工評價傳遞與應用、監測組織機構、監測評價結果表述等。
赤潮監測作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,對于維護海洋生態平衡、保障人類健康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通過科學的監測方法和嚴格的監測標準,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赤潮的發生發展規律,為應對赤潮威脅提供有力支持。
赤潮監測-海洋環境監測